挑战北极圈,同人勿当真

----------

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衣带渐宽,怨秋风悲画扇。

——董卓&李儒

好像第一次的相见,就伴随这一股无法忽略的血腥味。

当时的董卓携兵入京,带着西凉人的血性,闯进了这积重难返的中原大地。

恰是何进身死,袁绍屠宦官的动乱时分,董卓也运气很好地得到了来自所谓正统的一纸调令。

勤王,不知有多少人看出其中潜在的可怕契机,又有多少人嗅到了瞬间可一人得道的机遇。

至少,李儒是一个。

毒杀少帝,李儒给自己断绝了一切后路,从此坚定不移地伴随董卓左右。

之后,就是梦魇般的焚城。

到底是出身带来的相惜感受,还是天生对于嗜血爱好的臭味相投,谁都不必去计较是什么让这对君臣达到“相恋”的高度。

但世事无常,董卓横死,留李儒一人面对分崩离析的西凉队伍和满目疮痍的诡谲风云。

衣带渐宽,复复年年,君已不在。

怨秋风悲画扇,如若无了初见,何止那默契无间的荒唐,又何来那千夫所指的结局。

不过,也没了那份浓墨重彩,也没了那份刻骨铭心。

 

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相思枕畔,但凭见泪痕湿。

——曹丕&吴质

“昔伯牙绝弦于钟期,仲尼覆醢于子路,痛知音之难遇,伤门人之莫逮。”

终一篇《与吴质书》,论两人难掩之情。

吴质和曹丕的相知,像是剧本写好了一般的自然,我是你的门客,你是我的主。

人前可以谋事谋人,人后可以相伴携游。

就好比寻常百姓家的好交情,寻常百姓家的“狐朋狗友”。

只是,曹丕终究不是寻常百姓,他的命运,注定和权力一路裹挟。

吴质很清楚,故很自然地也把杨修写到了黑名单的第一位。

也是从此之后,吴质的路,变得异常黑暗,少了太多风花雪月,多了太多计较利用。

血腥的夺嫡之争,吴质顶着压力为曹丕出力谋划,阴谋阳谋,他愿意为曹丕背上骂名,只为报答当年的知遇。

曹丕同样也是诗书相答,视他为太子之友。只是机缘巧合,吴质没有等到翻身雪名的一天,却等到了曹丕离世的噩耗。

曾相知盼长守,怎奈其人失约,从此相思无门。

黄初二字,伤人太深。仲达尚有首阳,而季重,唯有子桓你当日笑语,再难重现。

不过,丑侯也好,讥谀也罢,季重之心,子桓一人知悉即可。

 

第三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别是一般,剪不断理还乱。

——公孙瓒&刘虞

没有人能够说清楚为什么他们两个人会一起在那个乱世书写出属于他们自己的一页,也没有人能够说清楚为什么他们之间难得的相伴竟最终得到了这样一个令人唏嘘的结局。

他们俩差距颇大的出身,他们俩完全迥异的追求,他们俩可谓天壤的性格之别。

刘虞怀柔,心怀汉室天下,盼一日可海晏河清,四海共升平。他或许是当时群雄并起之时大汉少有的忠臣,是难得不被权力迷惑的皇家子孙。

公孙瓒主战,期待逐鹿天下,愿一日傲视疆场,将军意气发。他应该是当时众多军阀的代表之一,拥有一身武艺更添几分英豪风华。

一份似乎是命中注定的知遇,幽州,成为他们俩共同的大本营,也成为他们实现各自理想的公共温床。

刘虞得民心,公孙瓒守城池,一柔一刚,一阴一阳,相辅相成,幽州犹如金汤。

共同的父母官,那是刘虞与公孙瓒最甜美的相伴,也是他们一生最为顺遂的日子。

可惜,他们的理想的不同,终是引起了最终的悲剧。

刘虞以多败少,死于公孙瓒之手;公孙瓒独木难支,被群雄吞没。

是刘虞不切实际的理想阻碍了公孙瓒的发展,还是公孙瓒的野心害死了刘虞?

只是,在大浪淘沙中,他和他都成为牺牲品。

他和他到底是否后悔,辜负曾经的那些年年岁岁?

 

第四最好不相惜,如此便可不相忆。此情可待,记忆里一个你。

——羊祜&陆抗

西陵,是他和他情缘的开始。

陆抗一战成名,为东吴捍卫了自己的尊严,继赤壁夷陵之后为孙氏战绩又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只是当时的他或许不知道,这一笔不仅被记在史册,更是记在了羊祜的心里。

羊祜没有战败该有的仿佛堕入地狱的沮丧,反而是对对手陆抗,心存一份莫名的好奇。

于是乎,在如此乱世,隔江两岸,出现了令人惊讶的羊陆之交。

要交战事先通知陆抗,不准手下偷袭,要吴国粮食会用钱交换,吴国的猎物掉到晋国一定将其送回……

最最为人称道的,就是听闻陆抗染病,羊祜请大夫按照听说的病情开药,再派人将药物送去。

陆抗,竟是一饮而尽,毫无犹豫。

这一切,都是那么地不可思议。

于公,羊祜怀柔是对吴国的长期方针;于私,也许羊祜能感同身受陆抗的压力,故英雄相惜。

于公,陆抗知道羊祜的怀柔战术,明白这份君子之交之后不会用什么幺蛾子;于私,也许陆抗也只有在羊祜那里,感受到一份难得的关心。

羊祜受二王排挤,陆抗受孙皓猜忌。

庙堂讥讽战事风云,他们俩都是身心俱疲。

惺惺相惜,他们在符合大义的条件下艰难地为自己觅得这一点点的空间;每次小心翼翼地示好,都是担负着可能无法承受的压力。

然而,他们还是选择继续,选择相信并且维持那份难得的感情。

他们或许从未见过面,不知道对方面容如何,身长多少,亦不知对方是怎样性格,喜欢什么厌恶什么。

但对于他们,这些都不重要,只要听到使者那些刻板的回话,就够了。

夜深人静时,独对江面,他们说不定想象过对方的样子,想象过对方在这时,会干些什么。

隔在他们中间的不止是长江天堑,更是两个国家的国境,他们心里很清楚,只是挨着岁月慢慢地流。

陆君在,吾不战吴。

强压下的感情,丝丝缕缕难免透着悲哀。

274年,陆抗逝。

278年,羊祜逝。

280年,吴国亡。

下辈子,你和我可否能同国为仕,至少能见一见你的样子,是否和我记忆中的一般?

 

第五最好不相爱,如此便可不相弃。重门深居,难独上画楼西。

——华歆&管宁

在华歆的眼里,管宁一直是像天神般的人物,是自己一生敬佩并且想效仿的目标。

华歆敬重管宁,更敬爱他,就是天下苍生都不如他的那种敬和爱。

德质双馨,谦谦君子。

在管宁面前,华歆总是自惭形秽,不管是年少白衣时,还是年老权重日。

华歆所认为平生最最幸运的事,就是有机会和管宁相遇,不仅仅相遇,还能同居读书,毫无顾忌地相敬相爱。

即使,管宁对他颇有微词,但是他只认为是自己的素质不高,虚心学习。

华歆相信,管宁愿意和他同住,那这些责怪,必定是好意。

是自己还不像君子,是自己配不上,是自己需要努力。

即使,是那日的割席断义。

华歆苦苦恳求,怎奈伊人主意已定。

华歆独立离去,这分别的日子里,他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和抱负,一跃成为曹魏功臣。期间他廉洁修身,但为大业也是做了有违礼法之事。

曹丕登基之后,华歆功成名就,却不忘当年管宁。

力荐管宁,哪知数十年之后不见故人芳踪。

管宁,确已是弃了他。

朱墙重门,华歆功业在手,只是管宁,已经决绝地分道扬镳。

独登高楼,碌碌众人,皆不如他。

他终究是,失去了他。

----------

TBC


评论(11)
热度(118)
  1. 共8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